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中国)官方下载-iOS/安卓版/手机APP

走進我們 我們的精神 品牌文化 企業資質 企業榮譽 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 凯发K8国际娱乐 掠影 信息欄 產品中心 电力变压器系列 高压开关设备 预装式变电站设备 高压开关柜设备 低压开关柜设备 低压元器件系列 高压元器件系列 智能化系列产品 服務與案例 营销网路 项目案例 产品样本 魅力凯发k8 产品布局 科技研发 招賢納士 人才理念 岗位招聘 人事任免 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News

凯发K8国际娱乐

凯发k8国际官网|旧版幸福宝|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3-20 03:03:44作者: 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研究生教育作為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技強國戰略的核心驅動要素,對于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如何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培養什麼樣的高層次人才,已成為一流高校的核心使命與時代命題。

  在這方面,作為我國最早自主培養研究生的單位之一,起始于上世紀30年代的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教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產教融合。

  “1984年,經教育部批準,西安交通大學成為全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西安交大研究生院也成為當時中國西部唯一的研究生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何茂剛說。

  建院40年來,該校研究生院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之使命,深入實施了以“6352”工程為代表的一系列人才培養工程,同時扎實推進“1121”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並圍繞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在國內率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實踐。

  近年來,該校先後入選未來技術學院、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學科交叉中心建設單位名單,並逐步建立起一套國家戰略牽引、塑造價值文化、創新模式體系、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新範式,交出了一份交叉復合型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新時代“答卷”。

  為什麼要探索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對于這個問題,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學優秀研究生標兵何珊珊有她自己的思考。

  “研究生階段的主要學習內容由夯實基礎、攻關技術、積累工程經驗3部分組成。校企深度協同新範式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台。”何珊珊說,“在校內通過採集式學習方式,我們可以完善專業知識體系;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我們深入了解項目的卡脖子技術。通過針對性學習並進行科學研究、刨根問底,我們力求破解項目的關鍵性技術難題。”

  至于如何打造這種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17級專業學位碩士、第二批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宋紀元提到了一個詞組雙導師模式。

  “雙導師模式不僅能將我們在高校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效地應用于企業的產品設計開發,也更適應當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多類型人才的需要。”他說,校企兩位導師共同擔任主導師,有利于形成產學研的閉環,也有利于自己畢業入職後快速融入企業的發展,滿足企業需求。

  除了這種範式凱發k8國際官網,西安交通大學還在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國家急需電氣工程一流人才培養、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研究生培養及醫工交叉復合型研究生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與實踐,並獲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洪軍介紹說,學校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將繼續堅持“四個面向”,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水平人才為己任,不斷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深入開展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深度融合,持續推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實現教育強國使命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交大力量。

  近年來,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教授鄭南寧十分清楚,但作為老師,這並沒有改變他對于人才培養的理解。

  “人才培養是一個緩慢、優雅而美妙的過程,我們需要靜下心、穩住神。”他說。

  正是在這種人才培養理念下,鄭南寧主持的成果“價值塑造、前沿引領、產教融合、團隊協同的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新體系”于2022年獲得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研究生)一等獎,這是目前我國人工智能領域首個且唯一的一等獎舊版幸福寶。

  鄭南寧所在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人工智能專職研究機構,而西安交大針對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探索舊版幸福寶,就建立在如此深厚的基礎上。

  據該校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辛景民介紹,針對人工智能學科特點,其所在團隊發現並著力解決了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多方面問題。

  首先是育人文化問題,研究生思政教育缺乏抓手,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塑造,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互促培養不足。

  其次是培養模式問題,即研究選題需求導向不強、課程體系建設滯後、傳統以師帶徒培養方式單一,不利于新興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

  最後是培養機制問題,研究生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缺乏有效載體,學科、平台、項目未形成人才培養合力。

  首先是塑價值、立文化,營造“思想有魂、文化有體、制度有實”的育人文化環境。團隊針對研究生成長規律和青年群體特點,以豐富的制度化建設,將科學精神和體育精神培養融入育人全過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和育人文化。

  其次是創模式、構體系。團隊構建了“重前沿、強交叉、厚基礎”的一流人工智能課程體系;組建了多學科背景的導師指導團隊,並以學術前沿和教師學術合作為紐帶,開展國際聯合培養。

  最後是融產教、建平台。該團隊通過多層次產教融合,以“隊伍-平台-項目”聯動的模式,匯聚形成人才培養合力,並以重大項目為引導,以校企合作項目為載體,建設產教融合育人基地,建成一流導師隊伍。

  長期以來,該團隊聚焦人工智能前沿和重大應用,加強學科交叉,形成了包括“模型、算法、芯片、系統”等在內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全鏈條體系,培養的研究生在學術界、產業界多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

  30多年來,該團隊培養出近千名研究生。他們活躍在多個領域,包括以英雄航天員景海鵬、國際頂尖人工智能專家孫劍、華為常務董事汪濤為代表的一大批領軍人才。同時,團隊建立了一支院士、國家級人才等領銜的導師隊伍(國家級人才佔1/3),擁有人機混合增強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視覺信息與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創新平台三個國家級科研平台。

  針對未來人工智能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鄭南寧表示,36年人才培養的實踐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一定要把思想文化育人擺在首位,“我們培養了什麼樣的人,就把什麼樣的世界留給後人”。

  “我們要踏踏實實把人才培養融入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的點點滴滴。這樣做不僅能夠培養出國家急需的人工智能高層次創新人才,也能建成一流的研究生導師隊伍。”鄭南寧說。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科作為我國電氣工程高等教育的發軔之地,其二級學科設置最為齊全。200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邱愛慈擔任院長後,提出了“把強電做強”的學科發展思路,成功探索出一條“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產教深度融合,培養電氣工程一流人才”的有效途徑。

  電氣工程學科是現代科技領域中的核心學科之一,更是當今高新技術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學科。但長期以來,該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卻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思想育人過程與國家戰略結合不緊密,教學體系的前沿性、交叉性、實踐性不足,課程與教材內容滯後、知識單一等。

  對此,邱愛慈帶領同事們重構了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目標、理念,並發展了人才培養中的課程舊版幸福寶、教材、導師、平台等教學和科研育人體系。他們還依託與國網、西核所等共建的平台和共同承擔的重大項目,提出造就國家急需一流人才的新理念、新體系和新模式。

  團隊提出“國家使命喚起擔當精神,前沿探索培養學術志趣,前輩事蹟傳承報國精神”的思政育人理念,為研究生主動投身國家急需領域注入精神動力;同時打造前沿交叉與實踐創新並重的課程體系,傳承經典、與時俱進編寫一流教材,建成“電氣+”教學育人體系。另外,還構建了“戰略任務牽引拓寬學術視野,一流導師團隊培養創新方法,重大項目攻關積累實戰經驗,重大產教平台提供實踐支撐”的科研育人模式,培養研究生戰略任務攻關能力。

  在我國電氣工程的發展史上,有很多蘊藏著深刻思想內涵的故事。在人才培養中,電氣工程學科將這些鮮活事例有效利用起來,特別是充分發揮榜樣力量,言傳身教打造了鮮活生動的思政課堂。

  比如,邱愛慈向學生們講述“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中國工程院院士湯廣福等作為“特高壓工程”的建設者,講述特高壓從無到有,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光輝歷程,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大局觀和使命擔當意識

  在學科育人方面,電氣工程學科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打造“學科基礎-交叉前沿-實踐協同”三大板塊構成的“電氣+”教學育人體系;與多學科深度交叉,全新開設等離子體工程、高壓大電流技術前沿等前沿交叉課程;與國網、西核所、特變電工等單位合作,邀請國家重大任務首席專家進課堂,共建產教實踐協同課程。

  他們還牽頭成立“中國電力科技創新聯盟”,並與國網等共建“能源互聯網”“智慧輸變電裝備”“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集成封裝”重大平台。

  據統計,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科培養的學生中,目前已經有2500餘人服務于特高壓重大工程建設、28人次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32人次獲得國家級科研獎勵。該學科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數連續五年居電工學科首位。

  在成果推廣方面,該學科也碩果累累,其成果支撐了電氣工程研究生“專業學位標準”“核心課程指南”的編制,被全國 115 家培養單位採用。教材惠及國內諸多高校,出版《現代電力系統分析》《電磁場理論及應用》等研究生教材12部,被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40餘所大學應用。育人模式和研究生培養質量得到高度評價。

  近年來,我國一直強調加快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培養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師。各高校也在工程類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然而,研究生創新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足、研究生教育與產業需求不相適應、研究載體資源難以共享、成果產出缺乏實用性等問題,依然存在。

  在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原常務副院長吳宏春看來,目前在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環節存在的“三個不適應”難題亟待解決。

  “一是平台不適應。”吳宏春說,高校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科研平台以基礎研究為主,而企業以創造經濟價值為目標、研究平台以應用研究為主,容易導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現象。二是導師不適應。高校導師大多擅長基礎研究,企業導師大多專注技術開發,在落實校企“雙導師”責任時,容易導致“合作導師止于掛名”的現象。三是模式不適應。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于2009年才實施,缺乏針對其培養目標的培養方案和評價體系,容易導致“培養模式沿用學碩”的現象。

  為了從源頭破解上述難題,上世紀80年代,西安交通大學就開始探索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並于2016年形成了“一主體雙導師三保障”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新範式,即由校企共建一個創新聯合體作為研究生培養實體平台,聘請校企雙方人員作為研究生主導師,構建招生計劃源頭保障、培養方案頂層保障、培養環節監管保障的立體式三層保障體系。

  具體而言,校企共建創新聯合體把“兩個家變成一個家”,以校企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及聯合攻關團隊等形式,共建有固定場所和穩定人員的創新聯合體,作為雙方合作科研和人才培養的平台,解決平台不適配問題。

  校企兩位主導師把“兩個人變成一個人”。依託創新聯合體聘請校企人員組成“雙導師”,雙方均為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主導師,在導師遴選、導師培訓、指導投入、學生關愛等方面趨同管理,在學術規範、成果歸屬、考核評價等方面一視同仁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解決導師不適應問題。

  構建“三保障”體系則把“兩件事變成一件事”,確保研究生培養課題與企業攻關課題相統一。具體而言,即在招生計劃中進行“源頭保障”,實行專項計劃核撥制;在培養方案中進行“頂層保障”,以滿足企業需求為導向,校企共建個性化培養方案;在培養環節進行“監管保障”,按技術研發規律進行培養過程管理,採用“研發式”科研,解決模式不適合問題。

  基于此範式,目前該校累計有2619名企業導師作為主導師,錄取了8000餘名研究生,其中4000多名學生已畢業。工程專業學位的研究生規模與生源質量大幅提升,工程博士從6人增加至272人,為龍頭企業培養了一批高層次骨幹人才。

  為企業“輸血”的同時,該校也獲得了來自企業的反向支持。比如,來自中廣核、國網電力、華為等企業的專家參與制定了39個專業領域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及學位標準,其中305位專家主講了143門課程,涵蓋研究生上萬人次。

  此外舊版幸福寶,該校還建設了包含3018份基礎文獻的學習系統供“採集式”學習使用舊版幸福寶。工程類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明顯提高,企業實踐基地規模和質量明顯增長凱發k8國際官網。

  吳宏春認為,“一主體雙導師三保障”的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範式,有效袪除了工程類人才培養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導師止于掛名、培養模式沿用學碩的三大頑疾,有力推動了我國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領域越發為公眾所重視。而該領域中存在的諸多“卡脖子”問題,也成為我國健康事業和醫學教育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在醫學教育實踐中,高校該如何積極謀劃“健康中國”發展之大局,建立醫學研究生創新性培養體系,培養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醫學創新人才,成為了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主任、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呂毅思考的問題。

  2023年,呂毅主持的成果“臨床牽引、知識重構、模式創新、醫工交叉復合型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創建與實踐”獲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他告訴記者:“只有高度重視培養醫學復合型拔尖學生,才能持續推動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輸送後備力量。”

  那一年,西安交通大學與西安醫科大學、陝西財經學院合並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一場 “如何培養醫學創新人才”的教學改革思想大討論由此展開,最終確定“通過醫工交叉模式,將部分研究生培養為復合型醫學創新人才”這一教學改革重點。

  2010年,該校建立了全國首家醫工交叉外科技術創新平台外科夢工場,其魅力在于把解決臨床問題的奇思妙想用工程化原理進行模擬、驗證。

  “或者說,就是用醫工結合模式破解臨床棘手難題。” 團隊成員凱發k8國際官網、精準外科與再生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鋒介紹說,該平台為如何培養一批可縱橫于理工學科間、推動大醫學和大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生代醫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新醫科人才培養的探路者。

  呂毅分析說,目前醫學與理工學科知識融入不深入,傳統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已難以適應醫學現代化和智慧化的轉變;醫工交叉育人資源整合面臨困難,有面向未來培養復合型人才意願的教師太少、相關學科間學術壁壘難以打破,導致交叉培養優質資源難以匯聚。

  針對以上問題,呂毅團隊提出了“臨床牽引、科技支撐、多元交叉、體系重構”的培養理念,確立了“明臨床需求、擅工程思維、具前沿知識、強創新潛質”的復合型醫學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創建了科技創新引領的復合型醫學研究生培養體系。

  “我們構建了醫學+X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實現知識重構,同時搭建了多元交叉的師資隊伍和育人平台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優化資源配置。”團隊成員劉昌教授介紹說舊版幸福寶,他們還構建了“醫學生產品研發試用”的“Med-CDIO-T”培養模式,實現模式可復制,並建立了醫工交叉復合型研究生培養機制體制,營造良好的育人生態。

  據介紹,這些年來,參與學科交叉研究項目的研究生累計獲得各級各類實用性創新性科技成果80項、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獎項53個;35名教師成長為省級教學名師,87名教師成長為國家級人才;新增醫工交叉特色的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受邀在國際、國內人才培養論壇、大會上作醫工交叉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經驗的主題報告200多場。

  談及未來規劃,呂毅表示,團隊的目標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通過醫學與工學、理學、管理、人文等學科間的多方位交叉合作,培養能敏銳發現並解決臨床需求痛點、廣泛涉獵理工科知識、具備扎實醫學知識技能、具有對研究資源統籌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大約生產了全球70%的電子整機。即便如此,我國關鍵元器件的國產化率依然很低國家建設,,高端元器件面臨諸多“卡脖子”難題。究其原因,電子材料與元器件領域創新人才的缺乏不可忽視,而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也成為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性、戰略性的根本需求。

  很多人並不知道,雖然身處西部地區,但西安交通大學卻是我國在電子材料與元器件領域的最早一批“拓荒者”。1982年,該校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專業獲批全國唯一博士點,中國科學院院士姚熹則成為該學科全國第一位博士生導師;1986年,該專業獲批全國唯一國家級重點學科。

  值得一提的是,從1995年起,西安交通大學便與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一起,通過共建課程體系凱發k8國際官網、共擔重大項目、共享科研平台、共創校企協同育人和國際合作育人機制,引領了我國電子材料與元器件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

  2022年,由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卓牽頭的“國家戰略牽引,優勢學科協同,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成果,獲得了該年度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有了如此深厚的學科及育人基礎,該校電子材料與元器件教學團隊在人才培養改革上也有了足夠“底氣”。

  “我們將最新國際學術前沿融入教材,將產業需求作為問題引入課堂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將團隊科研成果作為事例反哺教學。”徐卓表示,他們由此重構了課程體系,規劃教材體系,與時俱進增加思政元素,解決了早期課程教材體系重書本、輕實踐等問題。

  在此前四校協同的基礎上凱發k8國際官網,他們還通過新設學位課、實踐課凱發K8國際首頁,、編寫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MOOC在線開放課程等形式,形成了“重基礎-強實踐”的課程與教材體系,四校共享優質教學資源,並將其推廣到浙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美國奧本大學舊版幸福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國內外著名大學。

  同時,該學科還以重大項目為牽引,依託5個國家級科研平台,組織200餘名研究生加入6個聯合科研團隊,通過將理論創新與工程實踐相結合,著力攻克一系列關鍵“卡脖子”技術,增強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工作中,我們通過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資源共享,創建了校際聯合培養交流機制。”徐卓表示,在這一機制下,他們可以實現聯合招收博士生、互推免試研究生凱發k8國際官網,以及雙導師制、教師互聘。姚熹、週濟、鄧龍江等兩院院士分別擔任國重、教重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在人才培養上,西安交大電子材料與元器件教學團隊的目光並不只鎖定國內高校,他們還創建了“電子材料元器件”“電子元件技術”等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聘請企業導師進講堂、進實驗室,聯合培養工程研究生,選派研究生到企業一線,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此外,學科還著力創建國際合作育人機制,通過邀請諾獎獲得者等外國專家授課與講座、舉辦雙邊會議,與國外著名大學建立了聯合培養的長效機制,獲批4項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團隊構建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創新意識、科研能力、工程素養和社會責任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凱發k8國際官網。